編者按:
作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保險可以有效分散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大力發展科技保險,是扎實做好以科技金融為首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在廣東,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保險的效能,更好地為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強省建設保駕護航?2024年10月~12月,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的指導下,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廣東主要財產險公司,發起廣東科技保險發展專題調研活動,走進保險企業、科技企業、高校院所、行業協會、重要科技創新平臺,以及各地市科技主管部門等,共同探討廣東科技保險發展新模式,攜手求解金融賦能科技自強新路徑。
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郭曉潔
中國的科技保險發展始于2006年,經歷了從試點產品到全面鋪開的過程。如今,科技保險產品已覆蓋了包括研發、成果轉化以及市場推廣等科技項目各生命周期。
盡管科技保險產品線已經相對豐富,但目前其保費規模僅占整個財產保險原保費收入約4%。
近年來,多項與科技保險相關的頂層設計政策陸續出臺。
在對科技保險一線業務負責人的調研中,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發現,業內普遍感受到近年政策導向的變化——政策正鼓勵保險行業從提供單一的風險保障產品,轉向提供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南方財經智庫的研究員認為,這種轉變不僅與發達國家科技保險的發展路徑相吻合,對于保險業特別是財產險公司而言,也是科技強國戰略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風向”漸漸變了
今年1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科技保險業務統計制度》,對科技保險明確定義為“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推廣等科技活動以及科技活動主體,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等經濟行為的統稱”。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政策意味著,保險行業在科技保險領域的支持重點應轉向支持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活動”,而非局限于科技企業本身。
風向的轉變,與科技保險市場發展多年后仍顯供需錯配有關。
回溯到2006年,科技保險被官方正式提出。彼時科技部與原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和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保險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科技保險為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研發責任保險、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營業中斷保險、出口信用保險、高管人員和關鍵研發人員團體健康保險和意外保險等6個險種。初期,中國出口信保和華泰保險作為試點承保機構,推出了科技保險。
2007年,北京、天津、重慶、深圳、武漢和蘇州高新區成為首批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城市(區)。2008年,上海、成都、沈陽、無錫及西安高新區、合肥高新區,被批準為第二批試點城市(區)。此后,貴州、四川、南京、嘉興、青島等地,都相繼加入。
各地也陸續推出科技保險保費補貼,扶持科技企業優化風險保障。2024年,廣東還發布了被稱為“科金十五條”的《關于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特別強調了保險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并鼓勵保險機構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活動提供全方位保險保障。
經過多年試點,從具體險種看,科技保險已落地包括知識產權保險、研發責任保險、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營業中斷保險、產品質量保證保險、雇主責任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專利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項目投資損失保險,以及護航科技企業出海的出口信用保險等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科技保險產品看似已覆蓋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等環節,但大部分產品是將傳統的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等產品“套”到科技企業上,并未打到科技企業心坎上。
“部分創新產品僅是在傳統保險基礎上進行了重組和包裝。保險機構在真正深入為科技研發活動提供全生命周期風險保障方面,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币晃粰C構科技保險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這一點從科技保險的規模上或許可見一斑。在調研中,險企普遍反饋科技保險的保費規模占比較小,而其中真正針對科技活動的科技保險保費占比約10%~20%。
緣何“叫好不叫座”
數據顯示,2024年1~8月,我國科技保險的保費收入達到388億元,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等活動提供了超過7萬億元的風險保障。
對比下來,這僅占前8月財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648億元約4%。盡管占比相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但仍有“叫好不叫座”之感。
從已有經驗看,國際市場已較為成熟的知識產權保險以及政策層力推的“三首業務”成為科技保險發展早期的重點。
我國自2011年探索推進專利保險相關工作,已覆蓋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以及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類型。截至2022年末,我國知識產權保險累計為超過2.8萬家企業的4.6萬余件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提供了逾1100億元風險保障。
此外,被業內人士稱為“三首業務”的科技保險自2015年開始推廣開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首版次軟件產品保險補償政策陸續出臺,保障了重要科技成果在面向市場初期的推廣應用的部分風險,是保險業支持重要科技成果轉化的抓手。今年1-8月,首臺(套)首批次保險補償機制為重大技術裝備和重點新材料應用,提供了近1萬億元的風險保障。
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調研發現,從需求方的視角來看,知識產權保險僅能提供科研成果的部分保障,而“三首”保險的準入門檻相對較高。目前,能夠精準滿足不同行業科技企業保險需求的產品并不多,加之保費較高,市場上急需更多專為科技企業和新興產業量身定制,市場接受程度高的保險產品。
科技保險具備風險保障功能和資金優勢,為科技企業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提供風險保障、資金融通等服務,分散科技創新風險。鑒于此,調研發現險企對科技保險的發展前景普遍看好。但面對科技保險服務對象的專業性、風險獨特性,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坦言,科技保險產品創新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數據獲取與風險評估難題是行業普遍面臨的痛點。科技活動往往存在較高的行業壁壘,數據可獲得性低,數據孤島現象突出,且不同行業風險狀況差異巨大,使得保險公司難以進行準確的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難,隨之而來的便是定價難。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臻向研究員表示,由于市場數據積累不足,缺乏風險評估模型,科技保險的費率厘定和風險評估依賴于個人經驗和直覺,定價困難。此外,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增加了保險公司的承保難度和理賠難度。
這使得從產品供給端來看,由于科技保險風險識別難、產品定價難、理賠鑒定難等,對于前沿科技、新興科技產業的保險產品供給較少。而此類保險產品若無法大規模推廣,保險公司則缺乏數據支撐產品精算,無法基于大數法則進行合理定價從而實現有效供給,最終影響科技型企業投保熱情。
更進一步,調研還發現,不少科技企業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業,對科技保險產品缺乏認知,期待能通過科技保險以較低的成本“保一切”,對科技保險寄予了較高期望。
“看得清”“管得住”的風險管理
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調研發現,面對風險狀況差異巨大的科技產業,走定制化策略,提供綜合性的服務方案,成為保險業的必選項。近期監管的陸續發聲,也可捕捉到這一政策導向。
今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鼓勵保險機構為科技型企業提供綜合性保險解決方案,金融監管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國將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健全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體系。
從提供產品轉變到提供“保險+服務”,保險業要不僅在產品上覆蓋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也同樣需要全面覆蓋。提升特定行業風險識別能力,為企業提供風險減量服務,讓科技企業的特殊風險被“看得清”“管得住”,已逐步成為業界共識和實踐探索的方向,而這也與發達國家的科技保險發展歷程不謀而合。
一方面,險企通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提升自身識別風險,精準投保的能力。
從各地落地經驗看,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首創推出了“蘇研?!表椖?,采用“保險+鑒證服務”的雙重風險控制模式,通過與產學研合作平臺的合作,對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可行性進行了評估。
又如今年11月,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推出全國首個“技術研發應用綜合保險”,投保范圍包括科技企業、科研院所、中試平臺以及投資人等多元化的科技創新主體,并聯合權威第三方機構引入“技術就緒度”作為衡量科研項目的可保標準,隨后該產品被升級至廣東保險業示范性條款。
另一方面,險企還通過提升風險減量服務水平,為投保企業提供主動防御措施的風險控制方案,降低預期損失,變“不可保業務”為“可保業務”。
例如在海外知識產權侵權保險上,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向研究員介紹,目前該司已建立了“承保前創新風險預警、承保中整合服務資源、出險后提升應對效率”的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全鏈條工作機制,并聯合專業律師團隊為企業提供海外法律風險服務。
又如在網絡安全險產品上,太保財險廣東分公司向研究員介紹,該司通過委托評估方開展網絡安全風險實時監測,協助保險方監控承保風險動態變化,并投入配套軟硬件網絡安全產品、實施風險預警、組織客戶開展網絡安全培訓等,為投保企業提供及時的風險預警和處置。
但從“產品”向“服務”的轉變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重塑工程,不可能僅憑“一家之力”來完成。
多家險企科技保險負責人向南方財經智庫研究員表示,隨著市場對定制化保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科技保險產品的研發除了需要自身人財物力的大量投入外,還需要更多基礎設施服務,在承保過程中也需要借助更多“外力”。
對此業內人士也建議政府牽頭完善“直保+共保+再?!钡娘L險分擔體系,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行業提供有價值的風險數據體系配套機制、科研專家庫資源,以幫助險企應對新型風險,提升承保能力。
策劃:辛繼召
統籌:郭曉潔
調研組成員:郭曉潔、龐成、周妙妙、翁榕濤、家俊輝、鄭瑋、吳佳楠、丁莉
設計:林軍明
特別鳴謝: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